我是一名“90后”青年护士,现在正身处抗疫的一线,全力完成龙华医院隔离点医疗救治队的任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020年我身为援鄂医疗队一员前往武汉雷神山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022年,疫情在上海来势汹汹,我再次奔赴前线,投入到守“沪”平安的这场战役中。
战前准备
3月31日,龙华医疗队正式出征。来到驻地后,我们E组在朱栋医生和费小琴护士长带领下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包括防护服穿脱培训、院感培训和心理支持。
防护服穿脱培训对于医护人员是最重要的保障,我们严格对每一位队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全组队员新冠肺炎疫情院感防控知识和技能,守牢院感安全防线。
对于组内第一次参加抗疫的同事,特别是“95后”的小妹妹们,我把在雷神山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她们。我们相互鼓励,共同克服对疫情的恐惧情绪,为进舱后救治病患的工作能尽快开展做好准备。
“做有准备之人,打有准备之战。”入舱前,E组费小琴护士长和过锡艳老师组织线上会议,把舱内环境、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细致入微地向我们作了全方位的解释。我作为“抗疫老兵”,和队员们分享了自己的抗疫经验,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出谋划策、未雨绸缪,优化护理流程,保证护理服务质量,配合护士长完成各项议程。队员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熟悉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在李交书记的带领下,紧急召开龙华医疗队第三临时党支部大会,号召全体党员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疫情防控,党员先行”的忠诚使命,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力量!
战斗打响
4月2日,随着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N3病区正式开始收治病人,我们与奥密克戎的战斗正式打响。我们闻令而动,竭尽所能,把初心写在对岗位的坚守中,把耐心用在与病患的沟通中,把使命凝结在抗击疫情的智慧中,把真心付诸于对患者的关爱中。
第一次进入舱内,面对1500个床位,想到即将要入舱收治的患者,我被深深地震撼到,并充分意识到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要克服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并付出巨大的努力。
当晚20:00,在领导们的指挥下,在AB组团队76人的共同协作下,短短6小时内,N3舱收治患者近400人。很快,N3舱床位已全部收满,患者近1500人。
入舱时有年迈体弱的花甲老人、一手抱娃一手拎包的年轻妈妈、满脸沧桑疲惫不堪的农民工、口音较重无法用普通话沟通的阿姨们……“我是党员,让我来!”在护理团队默契的配合下,我们接过他们手里的行李,搀扶他们到各自的床位,用手语比划代替语言,及时安排餐食,介绍舱内环境,发放生活用品、香囊、口罩和龙医防疫方颗粒。我们给他们测量体温,医生们耐心地开始问诊和开药。我们的耐心、热情、责任心,让他们的紧张情绪舒缓放松下来,慢慢适应了这个新环境。在阻击奥密克戎的战场,他们也是我们的战友。“别担心,别害怕,我们是专业的,请相信我们。”这是我们E组费小琴护士长经常和患者说的话。我们和患者守望相助,同心同行。
考虑到防护问题,每次进舱前我们都不敢多喝水。偌大的方舱,我需要和组员一起做好舱内和外围工作,运送物资,对一脱、二脱间做好消毒,保证组内每个医护的防护安全,做好工勤人员的防护培训。一个班次下来,早已口干舌燥,每次结束后脱下防护服,手都抬不起来。
舱内很大,需要我们不停地来回走动,出了多少汗,自己早已感受不到。眼镜上越来越重的雾气,常常晃得人眼花;脚上走出的水泡,疼得我没法站立。但是稍作调整,休息片刻,我会继续投入工作。我得加油!因为,我不仅是一名护士,更是一名党员!为了取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我这点苦累,又算什么呢?
奔赴新战场
4月7日,按照上级要求,我们的医疗救治工作整体移交给江西援沪医疗队。这里留下了我们战斗的足迹,有很多我们与患者的故事,很多我们竭尽全力、同心抗疫的回忆。我们与江西医疗队的老师进行了工作上的交接,希望他们在我们奋斗过的战场上取得最终的胜利。经过短暂的隔离观察,我们在金山区开始了新的战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身为一名白衣战士,要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为了守“沪”平安,为了我们工作和成长的城市,为了我们深爱的上海早日恢复常态,我们逆行而上,共同努力、共克时艰。我坚信我们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龙医人加油!上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