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卫党建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党旗引领,当好抗疫前线的“螺丝钉”

发布时间:2022-04-22

他们,是资深的医生、护理工作者和管理干部。他们又是隔离点临时党支部“领头雁”中的新兵。在曙光医院黄浦区足迹馆集中隔离收治点医疗队临时党总支里,有这样一支队伍,在党旗的引领下承担着抗疫救治、隔离点管理与党务工作多项职责,如同螺丝钉一般,连接稳固着抗疫前线的各个环节。他们就是隔离点各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书记们。 

援疆归来的临时党支部书记

 曙光医院赴黄浦区足迹馆集中隔离收治点医疗队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陈麒,是一位曾在喀什工作了三年、去年9月返沪的援疆干部。作为呼吸科专家,这次他担任了医疗一组组长,在新国际博览中心收治病人前连续3天都前往N2区域参与布局、排班、制定流程规范、清理药单和药品等工作。虽然被安排了4月3日早8点班,但为了更好熟悉病人收治流程,他从前晚22点便一起参与了开舱首批患者的“一筛”和收治,一直忙到凌晨2点,消杀后短暂睡眠3小时,又起床投入新一天的战斗中。

在新国际博览中心和黄浦区足迹馆集中隔离收治点中,在临时党总支的统一部署下,他带领第一临时党支部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抗疫,充分发挥曙光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引领作用,推进“一方一功”。给每位患者配发“荆银固表方”,由温宗麟医生带领患者每日练“抗疫强身功”。每次上班和查房时根据患者情况加入中医特色治疗。当有的患者服药后咳嗽仍较厉害,他又指导王雪莹医生给予穴位敷贴。一患者在方舱内失眠严重,而服用安定效果不显,大家又帮助他穴位敷贴内关穴镇静安神,收获良好效果。作为党员,陈麒更是第一时间应对突发事件。当有位患者突发癫痫,他带领队员立刻来到患者身旁,情急之下用手缠上纱布放入患者牙间,防止患者发生咬伤。

  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陈麒在承担抗疫工作同时,还积极开展谈心谈话,把握医护人员思想动态,做好抗疫队伍的思想工作,激励士气。面对面谈心谈话的主题紧密围绕疫情防控、工作生活情况、身体心理状况等,从细微处着手,详细了解队员在疫情防控期间各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帮助分析引导、解决思想包袱,调整心态,增强自信。他当好入党申请人温宗麟、王雪莹的联系人,鼓励他们学习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精神,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度支援的前线支部书记——汪小冬

  从新国际博览中心集中隔离收治点到城市足迹馆集中隔离收治点的拓荒、筹建、整理到开舱,让临时第二党支部书记汪小冬同志深深感到这是一场医护队伍、后勤保障人员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段与疲劳、艰苦说“不”的斗争历程。最让他感触深刻的是在拼搏中展现的曙光人团结的力量和中医人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同志带头引领,没有人为临时的变动而抱怨,有的只是顾全大局。面对各种临时状况,大家迅速地调整好思想状态,紧跟医院党委号召和临时党总支书记、领队的指挥棒,用最高的效率收治病人,向患者交出满意的答卷。受身边党员榜样的影响,临时第三党支部已收到17位护士递交的入党申请书,大家在思想上都时刻准备,哪里有需要就冲锋到哪里。

  曾经有着援鄂抗疫经验的汪小冬,不忘分享体会给年轻的护士们。他说“进了仓,每天放在心尖上的,挂在嘴边的就是安全、安全还是安全。我们一个都不能少。”从穿上防护服戴上N95的口罩和面屏,到舱内忙于处理各种工作的协调。由于口罩和面屏的隔阂,一进入舱内就进入了“喊喊喊”的模式,一出舱就进入安静模式,此时队友们会无声的递过来水和润喉糖,这就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急人所急的“新手”支部书记——沈姣姣

       第三临时党支部书记、带组护士长沈姣姣同志有着10年党龄。这次是她第一次担任支部书记,虽然深感任务艰巨,但是她不断提醒自己,要做大家的榜样,身体力行,带动支部党员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她说“在集中隔离点,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党员们亮出身份,把优质医疗服务落到实处。大家通过一言一行传递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给患者们力量与关怀。”

       她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当得知一位做过二尖瓣换瓣膜手术的病人因急需的特殊药物没有带进舱而焦急万分时,立即连夜联系患者家属,第一时间送到患者手中,为患者解决燃眉之急。

       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她关心着党员、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的工作、思想情况。在认真学习党务工作知识的基础上,她和入党联系人张成亮一起,与前线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志开展谈心谈话。谈话中,她介绍了目前临时党支部的基本情况,向申请人说明组织发展党员的程序和要求,了解申请人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个人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等。她鼓励入党申请人们,在疫情防控工作勇于担当,冲锋在前,主动作为,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

医务党务双肩挑的临时支部书记——章诚杰

       作为医疗队的医务负责人,又身兼第四临时党支部书记,医务一处副处长、援青干部章诚杰以身作则,协调串联起“前线”与“后方”,努力做好曙光这台发动机的“传动齿轮”。

    “病人有高血压,但是药不够了,能不能入住?”“我们有替代的药,病人愿意用吗?”“愿意的”“好的,可以入住”

    “来了个老外,收不收?”“语言能沟通吗?”“会说一点中文”“收!”

    “这个中药是给我们吃的吗?”“是的,请稍等,稍后会分发给大家”“谢谢”

    “在吗?B131床是糖尿病人,缺西格列汀”“好的,马上联系送过来”

    “小孩阴性了,他的母亲此前已经阴性,能不能一起上车?”“司机同意吗?”“同意”“好的,让他们上车,我跟上级部门报备一下”······

       从一早到深夜,这样的对话场景每天都在方舱内外发生着。这里是个偌大的方舱医院,时刻需要救治患者,又像是个小小的社会,反映着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章诚杰时常自嘲,说自己白天是“医务处”,晚上是“总值班”,每天工作近20小时。他认为,只有亲自参与并熟悉了各项工作,才能知道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优化和改进工作流程。

        而转运患者的工作,也时常在方舱内进行。一位患者的转运,往往会花费数个小时在协调和沟通上。在他协调下,已成功转运出了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大量腹水、糖尿病足溃烂、不明原因晕厥等诸多危重患者。

       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召开支部会议,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畅谈工作设想,悉心收集队员们的事迹、体会与感想,将抗疫与党务工作紧密结合。

   原文链接